高速高效 同行同德
HIGH SPEED AND EFFICIENCY
关于防止腐败的几点思考
发布时间:
2014-03-09
作者:
来源: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预防腐败问题重点在“预”上、功夫在“防”上,也就是说,要及早进行预想、预测、预支,及时做好防备、防范、防控工作,否则,预防工作就会盲目、盲从、盲动。为此,必须从源头上探寻预防腐败问题的规律和办法,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才能真正取得反腐败工作的实效。具体要做到以下“四个立足”。
一、立足于“早”。一是从小事严起。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。必须在隐患、苗头和现象初露端倪时,就从教育、制度、监督等环节,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,该教育的教育、该引导的引导、该提醒的提醒、该批评的批评、该处理的处理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。二是从小节管。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生活小节问题,不仅要看他台上怎么说,更要看他台下怎么做;不仅要看他八小时以内做的怎么样,更要看他八小时以外做的怎么样;不仅要看他一小时做的怎么样,更要看他一贯做的怎么样。
二、立足于“常”。一是教育经常化。教育是预防腐败的基础性工程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深化党风党性教育,推进廉政文化建设。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精神追求,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,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权力观、事业观,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。二是监督常态化。要保持监督的正常状态,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,监督就实施到哪里。抓住行政权力行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等关键环节,通过机制控制、程序控制、节点控制等,完善行政机关的自律机制。要突出重点,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“一把手”的监督,加强对重大问题决策、重要干部任免、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“三重一大”事项的监督,不断消除监督盲区,强化监督权威,提高监督实效。
三、立足于“群”。预防腐败工作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,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整体合力。一是保障群众监督的权利。健全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、法律监督、舆论监督协调互动机制,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。大力推进党务公开、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,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评议权。要开展党风政风行风评议、问卷调查、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活动,并扩大群众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范围,提高群众进行评议和监督的分量。二是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。要坚持主要领导牵头,相关单位、部门和人员切实按照立项推进、责任到人、认真解决。要从群众反映意见最大、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,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最现实、最直接的社会民生问题改起,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反馈制度、群众举报保护制度、群众监督奖励制度等激励保障机制,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合理意愿和要求。
四、立足于“狠”。“狠“就是要在稳妥的基础上,态度坚决、措施有力、手段严厉。一是从快,就是处理腐败案件要快。目前,一些腐败案件可谓是盘根错节、错综复杂,如果瞻前顾后、犹豫不决,就会丧失良机。因此,必须迅速立案、迅速查案、迅速结案,真正做到快刀斩乱麻、速战速决。二是从严。对于那些以权代法、权钱交易、徇私枉法、滥用职权等以权谋私者,要发现一起,查处查处一起,绝不任其行事、姑息迁就。三是从重。对腐败分子不能迁就照顾,必须在提高腐败成本、加大反腐败威力、增强反腐败实效上下功夫,使其在经济上、政治上和社会上付出沉重代价、失去立足之地。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